日期:2025-04-23
作者:张立颖
来源:图书馆
浏览量:
4月17日,由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员盛葳与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屈波策划的 “思辨与述作” 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方法论系列讲座之“物料学、文献展、数字美术馆与中国现代美术研究工作方法刍议”,在虎溪校区逸夫图书馆开讲。本次讲座由屈波主持,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教授曹庆晖担任主讲,伟德体育_外围体育投注app-【体育娱乐】的部分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参与。
讲座伊始,曹庆晖老师围绕美术研究与美术馆相关议题展开如下议题:一、美术研究基础及其与中国文学研究的差异。他介绍了美术馆从传统到现代运营模式的转变,指出中国美术馆在展示现当代美术发展历程方面的不足与国际差距,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思考。二、美术课堂教学技术从幻灯片、PPT 到现代设备的演变过程。他强调了现代教学环境和设备对提供客观真实学习体验的积极影响。三、美术馆在艺术教育与研究中的重要性及无美术馆时的局限。他揭示了当代艺术研究材料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提出需深入整理研究,以具体案例说明艺术家多元材料对理解其及作品的关键意义。
随后,曹庆晖老师着重强调了艺术物料学在艺术史研究方面的重要性,通过分析艺术作品背后的材料来深入了解艺术家的意图。他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数字美术馆所呈现的 “至爱之塑——雕塑家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纪念展”为切入点,深入探讨物料学在艺术研究与文献展呈现中的重要价值。曹庆晖老师对 “艺术物料”的概念进行了系统阐释,将其定义为创作者在艺术创作或事件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实体,其来源既涵盖创作领域,也包含生活场域。艺术物料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形态:既包括画稿、成品等艺术创作载体,也涵盖日记、书信、笔记等个人思想记录,以及文稿、档案文件等机构性文献;同时包含期刊、报纸、书籍等公共传播媒介,证件、票据等生活凭证,日用工具、器物财产等实用物品,书画文玩等收藏珍品;甚至延伸至挂牌或未挂牌的故居旧址等不动产。
此外,在曹老师看来,策展工作是遭遇、编辑和研究物料的最佳现场,在艺术展览和研究中,材料收集与分析的关键性作用,未公开的资料如草图、手稿等,对于深入了解艺术创作过程意义重大。艺术物料学是基于艺术物料建立的以人为本的艺术认知路径,由语言关注向事件关注拓展。他指出艺术物料的范畴远超传统史料概念,所有史料均隶属于艺术物料体系,而艺术作品本身也只是物料存在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艺术物料不同于企业生产的物料与产品的价值凝结关系:艺术物料的价值凝结并不输于结果本身,比如草稿与作品的关系与价值。对于物料的发现与路径认识,曹老师要求以人为本,立足物料,努力通过各种合理合法的形式,去发现、利用和研究艺术物料,认识人、理解人,知人论世,打破现代庸俗美术史观念的桎梏,脚踏实地挖掘研究路径,做从美术实践中来、到美术实践中去的生动活泼的研究。
临近尾声,曹庆晖老师特别强调了展览策划与数字美术馆结合的重要性,指出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展览不应仅限于实体空间,而应通过数字美术馆等手段实现无限期保存与传播,拓宽其影响力和存续时间。不过,虽然现在已有数字化支持,但真正实现数字资源与展览内容的紧密结合,仍面临挑战,需解决数据关联性并提升互动体验。他还提到出版物与数字资源结合的重要性,认为这对教育和研究有积极影响。同时,他还强调不同材料类型结合及利用数字工具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总之,他认为数字技术与线下展览的结合为艺术展览带来新机遇和挑战,促进了艺术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讲座最后,屈波老师进行总结发言。他围绕曹庆晖老师关于物料学及其发展历程的分享,着重肯定了曹老师作为策展人和美术史研究者所秉持的独特工作理念——坚持策划展览,以此推动艺术史知识生产。
(图:郭霆威)